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师培训 > 正文

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省级示范性培训总结--李红梅

时间:2017-04-18 浏览量: 作者:

阳春三月,微风拂面,学校委派我和李甜甜等共八位教师参加了在临沂大学举办的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第二期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为期十天。感谢青岛滨海学院,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又像学生一样静静的坐在教室,欣赏并享受着大师带给我们的洗礼与盛宴,来自北京大学的卢晓东教授用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向我们述说着“交往比知识更重要”的师生相处之道;来自临沂大学的马晓春教授通过“如何说课”这堂报告向我们展示着其独特的声音魅力,我深深地陶醉在绕梁三日的感觉之中;来自湖南大学的姚利民教授有大量的数据分析了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对教改项目课题的凝练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而韩延明教授则用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引起学员的共鸣,陈晓端教授则用风趣幽默的风格向我们展示着其深感自豪与安慰的教师职业幸福感;还有几位来自临沂大学的教师也为我们奉上了一场教学认知盛宴,如何制作微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短短十天的培训,让我对教师岗位及职责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让我不得不对我的教学工作重新进行审视和反思。

一、构建隐性课堂

踏进临沂大学,就被大学的宏伟给震撼,颠覆了我对这一类地方高校的印象,校园很大校园很美,但是更震撼我的是教学楼走廊里的隐性课堂!大厅、走廊到处处是文化,处处是课堂,这些地方摆放的、张贴的都是学生的作品,有书法、手工品、艺术品、名人雕像、名人格言,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驻足欣赏、感悟。我校的走廊里空空一片,偶有几幅风景油画还是打印的,想想觉得偌大的走廊实际空空如也,着实浪费。

二、交往比知识更重要

卢晓东教授的这一理念深深地震撼了我,这种理论能从一位知名大学的教授的嘴里讲出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这就是一种改革,践行了“交往比知识更重要”,实际上是更加关注学生,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学生能成才这一结果为导向去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使得这种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成才的催化剂。传统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环节,课堂上总是有老师问“明白了没有?”,恨不得把学生的脑袋打开,把知识直接灌进去。但是老师知道学生的脑袋能不能装下吗?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学生根本不认识、不了解、更不熟悉。所以,教师应当去主动与学生交往,关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差异,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最终做到人人有才人人成才。

现有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吗?从辩证的角度上讲,知识在特定阶段是正确的,是在否定中不断前进的,所以教师所教的重点必是学习之方法。

三、“鱼牛”唤醒我们关注学生

青蛙在外面周游的一番回来了,它告诉鱼:“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 “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小鱼听着听着,这时,在它的脑海里,出现的“鱼牛”的形象。

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反应。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

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和提升经验。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进去,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调集和展示学生的经验,不断激活孩子的“内存”。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趣味化;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注重教学内容时代化;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注重教学内容弹性化。

四、发散思维的激发不能再是喊口号了

卢晓东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研讨课、试卷公开制度、试卷返还制度等,严厉批判了教考分离制度,并且指出教考分离必须依靠严苛的评分标准,即标准答案,学生必须死记硬背向标准答案靠拢才能拿高分,这种制度严重固化了学生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将学生创造的翅膀重重捆绑,使得学生心如“死水”,只会按照既定的道路向前走,这就是“僵尸教育”、“流水线教育”。我想这正是为什么成功人士中高学历者寥寥的原因吧。如果我们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可以试想我们的未来在哪里?所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保护好孩子梦想的翅膀再也不能只是喊口号,而是真的必须在校园、在教室做些什么了。。。

五、站得高、看得远

卢晓东教授在讲座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在讲国外的制度、做法,尤其是研讨考。卢教授在国外访学时发现了这种研讨课、研讨教室,感觉效果很不错,然后回国后首先在北大进行尝试,改造了一批研讨教室(S教室),此项目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羡煞旁人。

从这一案例我发现,人的眼界有多重要!必须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有机会去接触更多自己未知的世界。

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十天的培训,专家们都在讲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方法,哪怕这些方法、理念已经过去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一位专家提到中国的传统教育,难道老祖宗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我觉得我们要正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学校是首批应用型技术大学,现在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各个专业都大幅增加了实训实践环节,但是课程是门数又没有减少,只能是缩短理论课的学时了。很多课程从72、64缩水到48或32学时,教师还能再沿用原来的教学设计吗?很显然不能了,教师必须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采用框架式教学,将学习权归还给学生。所以现在真的到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时候了,但是学生的自我修行必须在有效的监控之下进行,否则难免出现滥竽充数之现象,我想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十天的培训匆匆而过,这次培训带给我的思考确是延绵不绝的。最后,我用“井底之蛙”的故事结束总结:人都是井底之蛙,有的青蛙做好充分准备成功一跃跳了出去,看到了外面海阔天空,乐哉!美哉!有的青蛙也纵身一跃,双眼看到了外面花花世界,好美!但是不够高又跌回到井底,不甘心,再跳再跌,始终无果,哀声一片!而有一部分小青蛙一直在井底,看着井口上的天空,偶有一直雄鹰飞过,哇,好美,乐哉,美哉!那么我们究竟是哪只青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