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障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保障 > 正文

青岛滨海学院宏观控制的教学质量标准

时间:2022-10-28 浏览量: 作者:

第一部分 青岛滨海学院宏观控制的教学质量标准

一、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通过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师教学效果等措施,形成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1.1专业设置与规划

1.专业设置科学,符合学校定位,满足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改革方向。

2.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建设措施得力,能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

1.2 人才培养模式

1.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以“应用”为目标、“明德、践行、善事、创新”为特征。构建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3 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规划科学,结构合理,能体现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强化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核心课程等各类课程设置合理。

2.教师队伍

2.1 专业负责人

1.专业负责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学术水平较高。   

2.2 主讲教师

1.专任教师总数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数量充足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

2.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梯队建设规划长远。

3.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研科研能力,具有承担教研科研任务的能力,有一定数量的教研科研成果。

3.教学条件及利用

3.1 专业实验室

1.专业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较好作用。

3.2 专业图书资料

1.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充足,种类较全,更新率高,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3.3 实习基地

1.校内外实习基地完善、稳定,设施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需求。

3.4专业建设经费

1.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有保障,使用合理,能够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要。

4.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

4.1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1.教学文件完备,规章制度健全,制度执行严格,管理手段先进,教学档案合理归档,过程性文件完整。

4.2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1.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

4.3 教学质量监控

1.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科学、完善,运行有效,成效明显。

2.课程考核方法合理,试卷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评分标准要求严格,试卷分析认真全面,学生成绩分布合理。

3.教学质量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科学合理。

5.实践教学

5.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相关教学文件齐全,时间、经费有保障,效果好。

5.2实验教学

1.实验开出率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要达到50%及以上。

5.3毕业设计(论文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实践,形式多样,独立完成。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注重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毕业设计或论文质量好。

6.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6.1 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及实践能力

1.95%以上的学生实际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获得学士学位。

2.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获得校级以上科研或学科竞赛奖项。

6.2 社会评价

1.第一志愿录取率高。

2.就业措施得力,一次就业率高。考研录取率高。

3.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高,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好。


二、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编制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正确把握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导向。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2.坚持德育为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形成学校自身德育特色。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责任感。

3.坚持个性发展。根据学分制管理改革的要求,压缩或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科学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积极拓展学生专业自主选择空间,完善主辅修制度,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培养方案的制(修)订

1.1指导思想

1.人才培养方案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坚持行知结合、教学做合一,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体现专业方向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能力要求对接,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2制(修)订要求

1.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地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2.人才培养方案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严格审查基础上形成基本文本。格式规范、结构完整、内容表述准确合理而精练。

2.培养方案的内容

2.1结构要求

1.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毕业资格与要求;学程时间安排表;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构成;教学计划总表;学年课程设置一览表等内容。

2.2目标要求

1.培养目标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符合行业特点,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表述清晰、文字简练。

2.3培养要求

1.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

2.4学科定位

1.主干学科定位准确,成为主干课程及课程设置的依据,并建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5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原则上应不少于40%;包含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各部分学时、学分构成合理。

2.6核心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专业性,并对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2.7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清晰,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所占比例要达到学校基本要求,主要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设置合理。

2.8学分及学时

1.总学分和总学时安排要符合专业性质和学校基本要求,毕业资格与学位授予要求明确、具体。

3.培养方案的执行

3.1方案发布

1.经学校批准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即为该级学生培养的法规文件,不得随意变更。要及时向学生予以公布,使学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习活动。

2.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相对稳定时期(不少于一届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做大的变动,以利于总结经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若人才培养方案需局部调整,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进行适当调整。

3.2方案执行

1.各学院(部、中心)及其他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每一门课程的教师、教材,安排好各教学环节,并以此进行教学管理。

2.各学院(部、中心)及其他教学单位必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期实施方案,公布学期开设课程目录,编制学期课程表。通过课程表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4.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

4.1特色与创新

1.具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有明显区别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特点。

4.2应用推广价值

1.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推广价值。


三、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要坚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落实学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分级建设、提升质量、突出应用”为基本思路,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评估机制,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带动其他教学基础建设,实现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教学团队

1.1课程负责人

1.课程负责人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

1.2队伍结构

1.教学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

2.主讲教师均具有岗位资格,硕士学位的比例≥65%。

3.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1.3教学研究与改革

1.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申报教研教改项目。

2.公开发表了较高质量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教师类、教学类奖项。

1.4师德师风

1.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队凝聚力强、团结协作好。

2.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无教学事故。

2教学内容

2.1课程标准

1.有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的课程标准,并适时修订。

2.2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

2.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3.实验课程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2.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或其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3教学条件

3.1教材及相关资料

1.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质量教材或自编实用性强的教材。

2.有完整的、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含参考书、实践环节指导书、习题集、案例、学生必读书目等),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使用率高。

3.有实验的课程,实验教材(指导书)配套齐全,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3.2实践性教学条件

1.实践性教学条件充分满足教学要求。

2.实验开出率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100%。

3.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理工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开放实验)。

3.3网络教学环境

1.建有教学资源丰富、节点和栏目齐全、运行良好的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平台或课程网站)。

2.课程网上资源能有效共享,点击率较高,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设计

1.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

2.积极进行考核方法改革,并根据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采取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客观地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3.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考核试题命题质量高。

4.2教学方法

1.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4.3教学手段

1.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信息完整,师生互动好。

2.多媒体课件质量高,课堂教学效果好。

5教学效果

5.1同行评价

1.主讲教师的同行听课评分均为良好及以上。

5.2学生评价

1.教学团队在学生中有良好声誉,主讲教师的学生评价为良好及以上。

6教学管理

6.1日常教学管理

1.授课计划、命题计划、试卷、成绩单、试卷分析、考场记录等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归档留存情况好。

6.2质量监控

1.对于学校及院(部)制定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执行情况好。

6.3教研活动

1.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有活动计划和活动记录,效果明显。

6.4教学辅助环节

1.作业适量,批改认真,指导到位;定期进行课后辅导答疑。


四、实验室建设质量标准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支撑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实验室工作水平体现着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充分认识实验室工作在高校的作用,对于高校的整体建设至关重要。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体制与管理

1.1管理机构与体制

1.学校有一名副校长主管实验室工作,有主管实验室工作的职能部处。

2.实验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1.2建设规划与计划

1.有实验室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并按照实验室建设计划设置和开展实验室建设工作。

2.实验室设置与建设要符合学校定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学科专业大类或课程群设置和建设实验室,并满足专业实验教学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3实施与管理

1.规章制度规范、科学,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并按照规定予以执行。

2.实验室设置与建设要经所在部门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同时要按学校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3.实验室建设要有明确的论证、申报、仪器设备采购与安装、实验室建设与验收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并按规定要求予以执行。

2.实验任务

2.1教学任务

1.有课程标准、教学计划、任务书、教学日志、课表等,完成学校下达的实验教学任务。

2.2实验教学研究

1.积极承担实验教学研究项目,并有研究成果。

2.编写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2.3 科研与社会服务

1.承担科研项目,并对社会服务。

2.4实验项目管理

1.实验项目管理规范,内容明确,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要达到50%及以上。

3.仪器设备

3.1设备购置

1.根据实验室建设实施计划及市场调研制定具体仪器设备购置与更新计划。保证所购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实验要求,先进、实用、经济。

2.根据相应规章制度,按照购置及更新计划做好招标采购、验收、安装、调试工作。

3.2设备管理

1.建立学校和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并实现账、卡、物相符合。

2.有完善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的配套制度,并有维修记录。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

3.有精密仪器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制度,专人管理、开放共享。

4.有明确的低值耐用品和低值易耗品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4.实验队伍

4.1实验室主任

1.按照实验室设置配备和任命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基本条件要符合有关要求,并能胜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

4.2实验指导教师

1.实验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和教学任务要求明确,其数量、结构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业务考核,有保证和提高实验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4.3实验技术人员

1.实验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结构符合有关要求,能够满足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明确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定期进行培训和业务考核,有保证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具体措施。

5.环境与安全

5.1设施及环境

1.实验室设施与环境达到规定标准,实验室的通风、照明、温度以及电、水、气布局合理,设施完好。

5.2安全措施

1.实验室有防火、防盗、防爆炸、防破坏的基本设施和措施,能保证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安全。

2.实验室有环境保护基本设施,有废气、废液、废渣处理措施。

5.3 环境卫生

1.实验室仪器设备整齐,布局合理。设施与环境卫生整洁。

 

 


五、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质量标准

校外实习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必由之路。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专业实习质量和就业率,产学研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组织领导与建设规划

1.1组织领导

1.学校及有关院(部)领导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有专人负责。

2.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对实习基地建设进行规划、管理及协调,各院(部)具体负责其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日常运行管理。

3.实习基地领导重视基地建设;基地与学校广泛开展合作,工作卓有成效。

1.2建设规划

1.实习基地的建设符合学校定位、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学科专业大类或课程群设置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2.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本着“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及“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满足教学需要、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条件建设

2.1教学条件

1.基地建设和发展基础好,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

2.有明确的实习目的和实习内容,能满足相关专业或课程实习的教学要求。

3.具备学生实习所需的基本生活、学习条件,具有劳动保护、卫生安全保障,场所与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4.具有对学生实习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的能力。

2.2科研条件

1.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能够很好的配合学校进行科技推广、开发以及进行科学研究。

2.3队伍建设

1.学校有一支基地建设指导队伍,并有固定的基地联系人,或有在基地挂职的技术人员。

2.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须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指导能力。

3.管理运行

3.1管理制度

1.管理制度健全,能有效地保证学校与基地的各项合作良好、健康的发展。

2.规范校外实习基地档案,做好基地运行和实习情况记录。

3.经费投入保证教学实习顺利开展。

3.2运行机制

1.校外实习基地由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共同建立,签署协议。

2.学校与基地共同完成实习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3.学校定期组织对基地建设工作的评估和检查。

4.科技服务

4.1科技推广与开发

1.科技推广与开发服务体系健全,学校优先在基地开展高新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开展科学研究。

4.2科技培训

1.大力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宣传等工作,为基地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5.效果及效益

5.1教学效果

1.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

2.能撰写出高质量的实习报告,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2社会效益

1.能有效推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声誉和影响。

 


 

第二部分 青岛滨海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一、备课环节质量标准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备课环节主要包括把握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准备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周历表、讲稿、设计教案、开发课件、准备教具、实验预习等工作。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备内容

1.1钻研标准

1.掌握所授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本门课程与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

2.吃透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

1.2钻研教材

1.清楚与本课程有关的“已学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及相关知识点。

2.吃透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弄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和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熟悉习题的设置与解答,有针对性地适度拓展备课内容。

3.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养提高的潜在因素,寓于讲稿之中。

1.3教学资源

1.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查阅相关网站,结合课程实际给学生推荐学习参考文献或参考网站。

2.针对所授课程的内容,广泛搜集典型案例和工程案例,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2.备学生

2.1知识基础

1.了解授课对象的生源构成,清楚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

2.2学习能力

1.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

2.3学习要求

1.主动搜集学生在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和对教学的意见等相关信息,及时恰当地调整和修正教学内容和方法。

3.备方法

3.1新课

1.备课时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来编写教案,对导入新课、讲授、强化巩固、小结等环节设计合理。

3.2讲课重点

1.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能够针对课程特点,在备课中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易混、易错内容)。

3.3教学方法

1.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意启发式教学。

2.能够熟练合理地用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3.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淆、易出错或易疏忽的问题,能采取启发、设问、质疑、比较、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4.注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3.4教学手段

1.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有适合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软件或CAI课件。

2.不断更新教学手段。

4.教学组织

4.1教学步骤

1.能够结合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对学生预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强化巩固、课末小结等有精心的构思,做到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严谨有序。

4.2时间分配

1.能够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及重要性,科学分配教学时数。

2.能够结合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时间进程,做到内容紧凑,时间分配科学,留有余地。

4.3教学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师生双边活动安排适当,计划周密科学。

2.能够联系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做到教书育人。

4.4板书设计

1.有详细的板书设计,图表表述清楚,科学合理。

2.布局合理、富于启发,充分显示重点内容。

5.进度安排

5.1内容安排

1.认真编写教学周历表,表中各项目完整,说明清楚,理论教学、辅助教学(实验、操作、讨论、习题)等环节安排科学。

5.2时间安排

1.教学周历表在学期第一周编制完成,具体时间安排清晰合理。经教研室主任和院(部)长审核后及时上报。

6.备课文档

6.1教案编写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各个项目书写规范。

6.2讲稿编写

1.具体讲稿(课件)按学校要求每2课时作为一个单位编写,教学环节完整,安排合理,课前完成。

6.3习题试做

1.每章节上课前试做完全部习题。


二、教材选用质量标准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由课程负责人或任课教师提出拟选用教材,经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审核后报院(部),院(部)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审核批准后,报教务处备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选用原则

1.1适用原则

1.选用的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选用的教材要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1.2选优原则

1.优先选用国家重点教材、规划教材“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教材,提高优秀教材的选用率。

2. 选用自编正式出版优秀教材。

1.3更新原则

1.要求理工类、经管类专业应尽量选用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或最新修订版教材。

1.4统一原则

1.课程标准要求相同的课程,原则上选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一门课程原则上只选用一种教材。

1.5稳定原则

1.基础课教材选定后,原则上应稳定使用2-3届。

1.6扩充原则

1.应有与主教材配套的高质量的教学参考书及网络教学资源。

2.教材内容

2.1正确性

1.政治思想观点正确,没有政策性错误。

2.2科学性

1.概念的阐释、原理的论证、公式的推导、定理定义的叙述、数据的引用、现象的描述必须正确、准确;教材内容既要反映学科的最新成就及其发展趋势,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2.3基础性

1.以课程功能为依据,系统反映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各部分之间紧密配合。

2.4适应性

1.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智能的现代教育思想相适应,与培养对象的实际需要相适应。

2.5配套性

1.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案例材料等要尽量相互匹配,形成体系。

2.6一致性

1.教材及其他参考资料的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

2.7启发性

1.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学。

3.教材规范

3.1结构完整

1.绪论,正文,习题(或思考题),参考文献齐全。

3.2文字符号

1.文字规范,简练,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标点、符号、公式及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符号。

3.3图表表达

1.图文配合恰当,图表清晰、准确。

3.4书页装订

1.教材无缺页、白页,装订平整。

3.5封面设计

1.封面、封底能反映本书内容,格调健康。


三、课堂教学质量标准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方法恰当、仪态大方、语言准确、板书合理、联系实际、教书育人、气氛活跃、组织有序,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品德、提高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教学态度

1.1事业心

1.热爱教育事业,事业心强、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2.在品德、言行、举止、作风上能为人师表,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体现人本关怀。

1.2责任心

1.工作责任心强,对自己、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2.备课认真,讲课熟练、精神饱满。教案讲稿规范、有特色、质量高。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讲授新课前能准确、简明扼要地向学生展示本教学单元的知识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2.2能力目标

1.在讲授新课前,能使学生明确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培养哪些能力,上课前做好这些教学目标的展示。

3.教学内容

3.1思想性

1.坚持立德树人,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2科学性

1.教学内容正确、科学,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理论阐述准确,概念清晰,条理分明,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3.3先进性

1.讲课内容新颖,注意知识更新,能反映当代科技成果与水平。

2.专业课能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介绍给学生。

3.4有效性

1.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既重视知识传播,更注重方法传授。

4.教学方法

4.1多样性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4.2针对性

1.能够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的学生状况因材施教,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4.3时代性

1.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富有时代气息。

2.恰当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效果良好。

4.4学法指导

1.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指导正确、有效。

5.教学组织

5.1课程导入

1.课程导入自然、恰当,目的性强,能够温故知新,对本节课的新授内容有提示和启发作用,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课程讲授

1.课程讲授生动、完整,能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2.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双边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课堂节奏张驰得当。

5.3归纳总结

1.课末归纳小结清晰、简洁、准确,突出重点,使学生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一般思想方法的理解有准确的把握。

5.4复习巩固

1.课前复习或复习课,能从新的角度重现讲过的知识,做到安排合理、内容系统、重点突出,使学生有新的收获。

2.复习方式新颖,形式多样。

6.教学技能

6.1教态

1.衣冠整洁、朴素,仪表端庄,亲切和蔼,举止得体。

2.教态自然大方,为人师表。

6.2语言

1.语言准确、简洁、流畅,使用普通话,声音宏亮、清晰。

2.语速快慢适中,表达生动有趣,抑扬顿挫,适度有效使用体势语言,以情感人,并具有启发性、形象性和逻辑性。

6.3板书

1.字体规范、工整、美观、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易记。

2.板面安排利用合理,图表清晰、准确、美观。

6.4课堂组织

1.善于课堂管理,教学组织紧凑,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创建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认真学习。

7.教学特色

7.1艺术性

1.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教学艺术,应用自然、得体,有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7.2创新性

1.教学形式新颖、不落俗套,能使人耳目一新。


四、作业环节质量标准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提倡通过BB平台完成作业布置及批阅,《大学英语》课程可用“新视野平台”代替“BB平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态度

1.1教师态度

1.态度端正,明确作业的目的,重视作业教学环节。

2.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为学生开列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资料卡片等。

1.2学生态度

1.明确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真对待作业。

2.设计

2.1类型

1.类型全面,形式多样,有阅读、口头、书面、实验、操作、调研和社会实践等。

2.2内容

1.内容全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突出重点,注意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布置

3.1难度

1.作业布置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相呼应,循序渐进、难易适度。

3.2数量

1.每门课程均应依据其性质布置数量合适、次数适当的作业,以能达到训练目的为度。

3.3要求

1.对学生的作业应达到的标准和完成的时间提出明确要求。

4.作业批改

4.1批改

1.对所有学生的作业认真批改,并注明成绩、批改日期。

2.对不合格的作业,退回重做,对做错的作业要求及时更正。

4.2记录

1.作业批改记录详细,成绩登记认真。

5.作业讲评

5.1适时

1.在作业批改的基础上,对每次作业适时进行总结和讲评。

5.2认真

1.讲评认真,既要对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错误进行纠正,也要对学生不同思路进行总结和介绍。

 


五、辅导答疑质量标准

辅导答疑是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辅导答疑对于学生消化、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对于教师了解授课的客观效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态度

1.1教师态度

1.教师对待辅导答疑认识正确,态度端正,辅导答疑认真

1.2学生态度

1.学生认真配合教师的辅导答疑工作。

2.内容安排

2.1内容

1.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的重点内容。

2.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查漏补缺,使之完整和深化。

2.2安排

1.事先安排好辅导时间和地点,安排合理,计划性强。

3.辅导答疑

3.1方法

1.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形式多样,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答疑对学生进行提示、引导和点拨,教会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2时间

1.除课后辅导外,原则上每周要安排两个晚自习辅导答疑。

3.3及时

1.授课后及时辅导。

4.总结

4.1总结

1.每次辅导后进行认真总结,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

4.2记录

1.认真填写辅导答疑记录。


六、课程考核质量标准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课程考核既检测教师“教”的质量,借以调整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还可检测学生“学”的质量,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进行查遗补漏。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考试组织

1.1考务管理

1.教学单位有专职人员负责考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明确。

1.2考试安排

1.考试日程安排具体、要求明确,符合教学进程。

2.有详细的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地点、班级、监考人员、考生等安排,考场设置规范。

1.3试卷归档

1.试卷装订统一规范,各项目填写完整具体;考场记录表、命题计划、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成绩单、试卷分析等材料齐全,试卷有专人负责保管存档。

2.命题

2.1命题原则

1.命题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反映本课程基本要求,内容正确,题意准确。

2.命题覆盖面广,体现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核的要求。

3.命题难易适当,突出重点,份量恰当,有一定的考核灵活运用能力的题目,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2.2命题方法及试题类型

1.课程考核采用“一试两卷”制,卷一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命题,命题突出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由选择题和判断题组成;卷二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提交论文(报告)等不同方式进行。

3.考试过程

3.1考场规则

1.有具体的考场规则,可操作性强,有考场记录表。

3.2监考

1.监考人员责任心强,坚守岗位,严格执行考试管理制度,严肃考试纪律,认真填写考场记录表。

3.3领卷、发卷

与收卷

1.监考人员按规定要求提前领取试卷,准时发卷,及时收卷并上交,各环节及时、准确。

3.4巡考

1.有院(部)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巡考,能全过程监控并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成绩评定

4.1成绩评定

1.最终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期中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卷面成绩等综合评定而成,平时成绩主要由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单元测验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期末考核卷面成绩占比不超过卷二总成绩的50%。

4.2评分标准

1.有评分标准,包括每个题的正确答案或答案要点、赋分依据以及评卷的注意事项等,其中应用题、综合题的正确答案或答案要点及赋分依据要细化;评分标准具体、明确、周密,可操作性强。

4.3阅卷评分

1.能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阅卷;评分客观公正,核分准确无误;有复评复查记录。

4.4成绩录入

1.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录入成绩,成绩登记准确,填写规范、完整。

5.试卷分析

5.1定性分析

1.有试卷质量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分析;有对试卷出现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错误原因的分析。

2.提出的改进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得力,可操作性强。

5.2定量分析

1.答题时间吻合度和成绩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准确。


七、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它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独立观察、测量、计算、仪器使用、实验数据处理、结果统计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并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教学文件

1.1课程标准

1.有完善的实验课程标准。

2.实验课程标准应满足课程基本要求,有利于学生独立实验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实验教学中认真执行。

1.2实验教材

1. 有统一的实验教材(讲义或指导书)及其配套教学资料。

2.实验教材的选择:选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配套的统编优秀实验教材。

3.鼓励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实验课程标准自编特色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1.3授课计划

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选择开设实验项目。

2.按照相关课程进度制定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实验项目内容。

3.开课前排出实验课表。

1.4实验周历

1.开课前制定出实验教学周历。

2.实验教学周历包括课程与教材信息、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分析,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内容、课时数、开设时间等。

1.5实验教案

1.开课前编写实验教学教案。

2. 实验教学教案编写前,教师必须做过相应实验。

3. 实验教学教案中教学目的明确,内容详细,重点突出,时间安排恰当,体现精讲多练的实验教学特色。

4.实验步骤条理清楚完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要求明确。

5.对实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防范预案和应对措施。

2.实验准备

2.1教师准备

1.按规范摆放仪器,确保实验室干净、整洁。

2.所用实验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处于正常使用状态,能满足所做实验要求。

3.器件耗材准备充足。

2.2新开实验

1.新开的实验课和新增的实验项目,指导教师必须做预实验,做到精通实验内容,熟练掌握实验过程及步骤。

2.记录预做过程及数据,写出新开实验预做报告。

2.3学生准备

1.实验课前学生要做好预习。

2.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步骤。 

3.按要求写出预习报告。 

3.实验课堂

3.1讲解示范

1.实验开始前,教师应做简单讲解示范。

2.讲解内容包含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仪器使用方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要求内容简洁,讲解准确,重点突出。

3.必要时进行示范、演示,要求动作熟练,操作规范。板书、电子演示课件条理清楚。

3.2巡视指导

1.对学生要求严格,指导细致认真。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间互动交流,开展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每个步骤,耐心、正确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排除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3.坚守工作岗位,无中途离岗现象。

3.3数据检查

1.认真检查学生仪器使用状况、实验结果数据。

2.在巡视、检查过程中记录学生操作成绩。

3.4教学组织

1.实验分组合理,提高设备利用率。

2.根据实验性质配备合理的指导教师数量。

3.5实验操作

1.学生认真听讲,认真按照实验要求操作并做好记录。

2.熟练掌握各环节操作技能要点,正确遵守各种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仪器设备使用正确,结果、数据真实可靠,测量、记录数据仔细、真实、正确。

3.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

4.实验报告

4.1学生撰写

1. 学生按要求独立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2.实验报告撰写认真,实验数据真实、处理正确,对实验结果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实验报告整洁规范。

4.2教师批改

1.教师认真及时批改实验报告、作出有效评价并反馈给学生。

2.批改认真,仔细无误、有批语、有要求,实验成绩真实有效。

5.实验考核

5.1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2.每门实验课程必须制定明确的考核方法,有科学的成绩评定依据和评分办法,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点。

5.2实验成绩

1.独立实验课,列入教学计划,单独考核,独立计学分。

2.课程实验,在教学计划中规定课时,单独考核,不单独计学分。但是,实验成绩必须按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中。

3.实验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操作成绩:该部分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与正确性给出;二是预习报告与实验报告成绩;三是期末考试(核)成绩,各部分成绩构成比例应根据课程特点确定,但期末考试(核)成绩占比不超过总成绩的50%。

4.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知识、能力和水平。

6.资料归档

6.1教师文档

1.实验教学日志。

2.实验仪器设备相关资料。

3.实验教学任务书、教学计划。

4.实验课程标准、教案、周历。

5.实验考核方法,成绩结构。

6.实验成绩记录等教学资料完整,内容详实完善、工整规范。

6.2学生文档

1.实验报告。

2.实验成绩。

7.开放实验

7.1实验项目

1.开放实验项目列表。

2.认真编写开放实验项目指导资料。

3.开放实验项目安排。

4.不断增加开放实验项目。

7.2管理方法

1.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方法。


八、实习教学质量标准

实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通过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感性认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实习准备

1.1管理文件

1.院(部)实习教学管理文件、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实施细则齐全。

2.有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实习课程标准,内容具体,目标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

3.有配套的实习指导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重点难点突出,符合实习教学基本要求。

1.2实习计划

1.内容完整细致,进度安排合理,目标任务明确,有创新思路,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计划措施得力。

1.3实习基地

1.有相对稳定的实习教学基地,单位性质与专业契合度高。

2.实习设施设备齐全,生产条件好,管理水平高,能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指导人员。

3.周边环境好,交通便利,接待能力强,食宿、安全有保证。

1.4组织动员

1.实习前有动员,组织好对规章制度、实习任务计划的学习。

2.实习期间,往返沿途均有周密的安全防范预案,外出实习须进行安全审批,要与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

3.学生分组及人员安排合理,实习环节、阶段性目标任务设计科学,实习要求、注意事项明确。

1.5师资配备

1.带队、指导教师数量、结构配备合理,业务精湛。

2.熟悉科研、生产一线工作实际,满足实习教学要求。

2.实习指导

2.1指导准备

1.带队教师提前熟悉实习单位情况,做好指导准备工作。

2.2业务指导

1.带队、指导教师坚守岗位,切实履行职责。

2.严格要求,加强对实习学生的考勤考核管理,全程指导并及时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3.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实习单位的配合协调工作,妥善处理双方关系。

4.关心学生,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指导学生做好实习日记、实习总结报告,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2.3基地配合

1.实习基地单位安排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接待实习工作,并配备专业技术指导人员。

2.双方职责明确、关系融洽、配合默契。

3.能很好地按照实习目标任务要求开展技术讲座、工作报告、方法示范、技能培训等专业指导活动。

3.学生实习

3.1实习纪律

1.实习态度端正,遵守纪律和各项管理规定。

2.注意仪表仪容,语言文明,举止端庄,尊敬师长,团结互助。

3.严格考勤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不擅离实习点。

3.2实习环节

1.自觉按要求参加各个实习环节安排的实习工作,高质量完成实习任务。

3.3实习报告

1.坚持记好实习日记,内容充实、数据准确、资料详实完整,有经验体会,有问题不足和整改措施。

2.能按要求完成高质量的实习报告,报告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实习状况。

4.实习效果

4.1学生评价

1.学生学以致用,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高,业务能力有较大程度地增强。

2.对行业、专业、职业的理解力、认同感显著提高,收获明显,总体评价高。

4.2单位评价

1.实习基地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对学生工作学习态度、责任心、纪律性、业务水平、教学效果、实习组织管理等方面评价高,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给予高度赞扬。

5.总结考核

5.1分组总结

1.带队教师对各实习点、实习小组总结及时、认真、客观、全面,材料数据详实具体。

2.对实习经验、成果和不足能及时予以交流、展示和改进。

5.2评优奖励

1.实习结束后全面总结,对成绩突出的带队教师、实习生予以奖励。

2.对典型事迹、事例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宣传报道。

5.3成绩评定

1.有完善的评定方案和严格的评定程序,定性和定量评定相结合,综合反映教学实习质量。

2.成绩评定过程公开、公正、透明,充分结合个人、实习小组、双方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单位的意见。

6.资料归档

6.1教学资料

1.及时认真完成实习计划、实习手册、实习鉴定、实习总结、实习报告等。

2.各项实习资料,内容详实完善、工整规范,项目齐全。

6.2教学档案

1.档案制度完善,能够及时做好各类实习教学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工作,按时上交,及时归档。


九、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实训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课程标准在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性项目专项训练,使其获得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教学文件

1.1课程标准

1.有完善的实训课程标准。

2.实训课程标准应满足人才培养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1.2实训教材

1.有统一的实训教材(讲义或指导书)及其配套教学资料。

2.实训教材的选择:选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配套的统编优秀实训教材。

3.鼓励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训课程标准自编特色实训教材或指导书。

1.3授课计划

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选择开设实训项目。

2.按照相关课程进度制定实训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实训项目内容。

1.4实训周历

1.开课前制定出实训教学周历。

1.5实训教案

1.开课前编写实训教学教案。

2.实训教学教案编写前,教师必须熟悉全部实训内容。

3.实训教学教案中教学目的明确,内容详细,重点突出,时间安排恰当,体现实训教学特色。

4.对实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防范预案和应对措施。

2.实训准备

2.1教师准备

1.熟悉与本实训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经营、建设和发展实际。

2.能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学习生产技术管理,学会主要工艺流程的一般操作技能。

3.熟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2条件保障

1.所需场地条件、设备器材、耗材数量、质量满足实训要求。

2.校外实训交通、食宿、安全、卫生条件有保障。

3.实训过程

3.1实训组织

1.实训组织严密,环节紧凑、衔接性好,时间分配合理,效率高。

2.分组合理,设备利用率高。

3.2内容安排

1.实训内容充实,目标任务明确,学生有充分动手练习的机会,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3.3实训指导

1.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心检查、耐心指导、严格要求。

2.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我约束等能力的培养。

3.坚守工作岗位,无中途离岗现象。

3.4实训训练

1.学生思想重视,态度端正。

2.按要求高质量完成各项实训任务。

3.操作规范,记录系统认真。

4.组织纪律性强,无安全事故。

4.实训报告

4.1学生撰写

1.学生按要求及时、独立完成实训报告。

2.实训报告撰写认真,数据真实、处理正确,对实训结果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实训报告整洁规范。

4.2教师批改

1.教师及时认真批改实训报告并反馈给学生。    

2.批改认真,准确无误、有批语、有要求,实训成绩分布合理,真实有效。

5.总结考核

5.1总结报告

1.教师及时查阅学生实训日志、记录,按时收交、评阅学生实训报告。

2.做出专项工作总结,有经验总结、有建议、有意见反馈、有整改措施。

5.2成绩考核

1.有科学的成绩评定依据和评分办法,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点。

2.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3.成绩分布合理,符合学生真实水平。

6.资料归档

6.1教学资料

1.及时认真填写各种实训教学资料,资料完整、内容详实、工整规范。

6.2教学档案

1.定期做好各类实训教学资料的归类整理,按时报送,及时归档。


十、写生、采风质量标准

写生、采风是艺术类专业的主要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协调眼、脑、手的配合,通过艺术的表达和再现记忆风景以及民俗民风的考察体验,为专业设计和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教学准备

1.1管理文件

1.院(部)专业写生、采风管理文件、各项配套管理制度、实施细则齐全。

2.有人才培养方案及相配套的课程标准,内容具体,目标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

1.2工作计划

1.制订写生、采风实施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办法。

2.制定写生、采风应急预案,细化注意事项。

1.3组织准备

1.各项所需材料、用品准备充分。

2.写生、采风前有动员,安排规章制度学习,写生采风期间、往返沿途均有周密的安全防范预案。

3.外出写生、采风须进行安全审批,并与学生签订安全承诺书。

4.学生分组及人员安排合理,写生采风环节、阶段性目标任务设计科学。

5.写生、采风过程中各项要求、注意事项具体明确。

1.4师资配备

1.带队、指导教师数量、结构配备合理,业务精湛。

2.教师应熟悉写生、采风环境,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1.5基地选择

1.选择适合专业要求并具有特色的写生、采风基地。

2.交通便利,接待能力强,食宿、安全有保证。

3.提前做好协调联系,安排好相关事宜。

2.组织实施

2.1业务指导

1.带队、指导教师坚守岗位,切实履行职责。

2.严格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考勤考核管理,及时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3.指导学生做好写生、采风各种技法、技能的训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安排与地方文化名人、民间艺人等进行学术交流和业务指导。

2.2纪律表现

1.态度端正,遵守纪律和各项管理规定。

2.注意仪表仪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尊敬师长,团结互助。

3.严格考勤制度,坚守工作岗位,不擅离写生、采风实习点。

2.3任务完成

1.坚持记好写生、采风日记,内容充实,有经验体会,有问题不足和整改方向。

2.资料、作品保存完整、有序,按要求完成写生采风目的任务。

3.做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素材的挖掘、搜集与整理工作。

2.4实习效果

1.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反响好,收获大。

2.5成绩评定

1.有完善的成绩评定方案和严格的评定程序,评分依据客观详细,成绩真实有效。

3.资料归档

3.1教学资料

1.对创作、收集的资料、作品进行整理、鉴定,归类保存。

2.及时认真完成总结、写生采风报告等。

3.各项写生、采风资料,内容详实完善、工整规范,项目齐全。

4.组织优秀作品展。

3.2教学档案

1.档案制度完善,能够及时做好写生、采风教学资料的收集归类整理工作,按时上交,及时归档保存。


十一、课程设计质量标准

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之后,集中安排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亲自动手,结合某一专题独立地展开设计与实验。通过课程设计训练,能使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精神。课程设计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工作准备

1.1组织管理

1.课程设计教学工作规范、课程标准、指导书及参考资料、考核评价标准的实施文件配套齐全。

2.有实施方案和任务书,目标任务明确,进程安排科学合理。

1.2师资配备

1.指导教师配备合理,业务熟练。

2.熟悉科研、生产一线工作实际,满足课程设计要求。

1.3条件保障

1.仪器设备、场地、器材、软件、文献资料、经费等物质条件有保障,满足课程设计需要。

2.实施过程

2.1选题

1.题目须符合本门课程教学要求,结合科研、教学和生产实际进行选题。

2.对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先进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3.同一课题选题人数不得多于8人,每位学生的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

2.2设计任务书

1.学生题目选定后须填写课程设计任务书。

2.确保每位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获得必要的专业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任务书对设计题目、内容、原始资料、设计步骤及要求等有明确规定。

2.3参考资料

1.根据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准备数量充足的与课题相关的参考资料。

2.4设计指导

1.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出勤率、设计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掌握学生设计情况。

2.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耐心细致的指导,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

3.课程设计每个阶段进行之前,教师必须先介绍该阶段实施的原则、方法、步骤以及应注意的事项,每个阶段进行中要加强指导和检查,以便及时纠正错误。

4.在课程设计指导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2.5设计报告

1.学生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要求(设计方案、图纸、说明书、样品、作品、创意等),并填写课程设计报告。

2.课程设计报告书写规范、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数据完整、结论明确。

3.效果评价

3.1评价鉴定

1.任务完成情况:设计图纸是否合格,计算结果和程序运行是否正确。

2.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撰写质量。

3.是否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课程设计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

5.必要时安排鉴定小组进行答辩并出具鉴定意见。

3.2成绩评定

1.结合课程设计目标任务完成、实施情况以及设计成果的技术参数、设计质量、成果水平(应用价值、先进性、实用性)评定成绩。

2.成绩评定严格、客观、合理,能如实反映学生真实情况。

4.总结归档

4.1设计总结

1.课程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教研室应认真对课程设计情况(包括任务书完成情况、成果、成绩评定、学生情况及主要工作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进行全面总结。

4.2资料归档

1.各项资料,包括实施方案、任务书、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相关附件材料、成绩考核表等文件,书写规范,保存完整,归档及时。


十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习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是运用已学过知识的一次全面总结和综合训练,是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的毕业及学位资格进行认证的重要依据,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毕业设计是指部分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题的客观条件,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或反映社会生活所创作的初级作品。毕业论文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组织管理

1.1领导机构

1.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

1.2组织培训

1.为指导教师和学生举办毕业设计(论文)讲座或培训。

2.制定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体要求和时间规划。

2.毕业设计(论文)环节

2.1设计环节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选题、开题、实验(调研、设计、试验等实践过程)、撰写、答辩五个环节。

2.2检查环节

1.组织中期检查和最终的抽查与复评,重点检查学生时间保证、指导教师工作及毕业环节进度情况、存在的问题等。

3.选题原则与要求

3.1专业要求

1.选题符合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

3.重复度要求

1.一人一题(多人同题的,其方向应有所不同,内容不能相同),独立完成

3.3类型要求

1.要求60%以上的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4.指导教师

4.1资质要求

1.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讲师(或相当于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4.2指导数量

1.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不能超过8人。

4.3工作态度

1.端正指导思想、教书育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指导答疑的学时数。

4.4指导内容

1.下达恰当、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指导学生按进度进行开题报告、调查研究、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实验、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

5.学生要求

5.1态度要求

1.学生应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明确其目的和意义。严格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和进度开展工作。

5.2纪律要求

1.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不得抄袭和套用他人成果。

5.3设计(论文)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进行查重,重复率不超过15%,总字数不少于6000字。

6.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

6.1答辩委员会要求

1.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成员必须由讲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或相当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6.2答辩组织与安排

1.答辩组织工作安排合理,严格履行答辩程序,认真、规范、实事求是地填写各项记录。

6.3成绩评定

1.客观公正地从研究或设计成果、专业能力表现、答辩水平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成绩优秀不得超过10%,良好不超过25%

7. 毕业设计(论文)的保存与总结

7.1材料存档

1.毕业设计(论文)材料能够及时、齐全存档。按时报送优秀的毕业设计(论文)。

7.2工作总结

1.认真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客观总结成绩,认真分析问题,提出改正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