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实践教学 > 规章制度 > 正文

青岛滨海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修订)

时间:2022-05-30 浏览量: 作者: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 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推进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高字〔20204 号)精神,扎实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及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我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八大发展战略及青岛市“15个攻势”需求,坚持共建共管共享,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依托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流专业建设等项目平台,推动全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建强优势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现代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建设计划

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鲁教高字〔20202号),对照《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找准服务山东省十强产业和青岛市“15个攻势”的切入点,依托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引领带动相关专业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到2025年,建成10个现代产业学院,具体如下:

1.新旧动能转换类产业学院建设3个,分别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数字建筑产业学院、大数据产业学院。

2.现代金融贸易类产业学院建设2个,分别是财富管理学院、跨境电商产业学院。

3.社会服务类产业学院建设2个,分别是医养健康产业学院、幼儿发展服务学院。

4.文旅创意类产业学院建设3个,分别是现代创意媒体产业学院、旅游与酒店产业学院、语言文化服务产业学院。

三、建设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坚持产业为要。依托优势专业,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增强人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3.坚持产教融合。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4.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双方或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探索“校企联合”“校园联合”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

四、建设任务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我省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保障机制等,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着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多专业交叉复合,支撑同一产业链的若干关联专业快速发展;依据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应用型本科新专业。积极开展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三)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依据专业特点,使用真实生产线等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打造实习实训基地。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建设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

(五)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建立选聘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的有效路径。开展师资交流、研讨、培训等业务,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建立健全教师激励约束机制,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六)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与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发挥学校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共同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共享研究成果,产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产业能力。

(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学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赋予现代产业学院改革所需的人权、事权、财权,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产业特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打造产教融合的示范区,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和二级学院院长为组员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长任办公室主任。

组 长:韩方希校长

副组长:翟明戈副校长

组 员:

何美艳 财务处处长

孙希元 后勤管理服务处处长

冯志杰 教务处处长

戴景杰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苏宝胜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刘春强 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乔海祥 财经学院院长

谢海军 商学院院长

刘成玉 医学院院长

孙玉洁 教育学部部长

吕明凯 艺术传媒学院院长

王同娟 酒店管理学院院长

蒋凤英 外国语学院院长

办公室主任:冯志杰

  (二)加大经费投入。通过社会捐赠、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展办学经费来源,积极筹集办学经费。鼓励各二级学院统筹自有经费、企业经费建设产业学院,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带动相关专业融合发展,打造专业(群)产业(群)学院紧密结合的良性发展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