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规格的总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为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启动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 版)修订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专升本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五育五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五育五化”是我校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特色育人模式。要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有滨海特色的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促进“五育五化”落地落实。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加强课外素质养成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
2.坚持“学生中心”,突出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发展,满足学生成才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专升本学生来自多个专科专业(或专业类),专科基础不同,要根据专升本学生特点实施分类教学,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3.坚持“学分学绩制”,突出“产出导向”
充分认识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以“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分学绩制”的优势,结合专升本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业方向需求,科学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落实“智育能力化”,把产出和能力结合起来,突出能力目标。
4.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五个对接”
深化产教融合,将专业方向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体系与能力要求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对接。根据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学产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5.坚持“持续改进”,打造质量文化
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注重课程的前瞻性、知识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处理好课程与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情况评价、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打造质量文化。
三、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专业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内外部需求和条件,包括学校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是修订培养目标的基础工作。
1.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关键,也是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各专业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精心凝练和科学制定可衡量的培养目标,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要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毕业要求
各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人才培养目标所表述的各项内容。明确学生通过本科阶段
的培养和训练,毕业时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需达到的水平。形成学生毕业时的画像。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框架
专业简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毕业总学分、总学绩分、课外素质养成教育学分;学程时间安排表;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构成;教学计划总表;实践教学体系等。
(二)课程类别
1.通识教育平台
(1)德育模块;(2)智育模块;(3)体育与健康模块;(4)美育模块;(5)劳育模块。
2.专业教育平台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如:(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2)专业课程模块;(3)专业拓展课程模块;(4)专业集中实践模块。
3.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创新创业课程模块;(2)创新创业实践模块。
(三)开设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六、课程编码
2023版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代码编写规则与2020版相同。课程名称与2020 版相同的课程,如学分/学时相同,则使用 2020 版的课程代码,否则需重新编写课程代码。专升本的层次代码为“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