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滨海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各培养环节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高度到顶”“宽度到边”“深度到底”的“三维度”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高度到顶——牢握课程思政建设制度高点,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规格再到教学目标的专业思政目标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2022年新学期开始年底前,根据要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学校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
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科学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位一体”,分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成全校所有课程“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整理工作。
公共基础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为主,通过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增强法治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专业课以培育科学精神、爱国情怀和职业道德为主线,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实践类课程中安排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在劳动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针对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化学业评价改革,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价值判断、团队精神等纳入课程考核,落实到出勤考核、课堂表现、课堂测试、课后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设计、论述问答等方式,合理设计考核题目,强化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内容考核。
宽度到边——拓宽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统筹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大力推进混合式、问题式、案例式教学改革,通过PPT、视频、动漫等形式,深入阐释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相统一。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参与式、研讨式、探究式学习,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实效。广泛组织开展大讲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元素,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构建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
用好“互联网+思政”模式。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用好网络语言、网络手段、网络文化,提升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高校课程思政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
深度到底——让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充分下沉,积极调动思政课堂教师队伍“主力军”力量,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发挥教师队伍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讲座、示范公开课观摩、优秀教案评选、业务能力培训、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办法鼓励优秀教师以身示范,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浓厚氛围。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学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3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活动。通过工作坊、沙龙等形式开展典型经验交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坚持和完善实践锻炼、外出学习考察和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学业导师等制度。
建立专业教师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完善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听课助讲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模式。
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将被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应用型大学建设、专业认证和评价等不同类别考核评价中。学校在年前,修订完善内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列为重要指标,在绩效工资分配、评优树先、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工作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效。
建立健全多维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探索开展校际互评、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加强对课程思政效果的综合评价,提高课程思政工作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体系,并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学校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育人质量。